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规划纲要(2015-2025年)

长沙、株洲、湘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于1991年、1992年、2009年获国务院批准建立。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加快建设好示范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长株潭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4﹞164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和形势

(一)现实基础

长沙、株洲、湘潭高新区历经多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引领“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群协同创新格局形成,有力带动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之一,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株潭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近5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以上,带动全省年均增速达到33.6%,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引领中西部发展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14年,示范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总量的47.3%,占全省总量的29.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沙高新区是全球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株洲高新区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基地,湘潭高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领跑全国,建成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特色突出,形成了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手机游戏、移动电商、移动阅读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生物健康产业后来居上,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及数字化医院等为代表的生物健康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国际标准制定具有世界话语权,起重机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96)和烟花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64)秘书处相继落户长沙。

长株潭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区。人才智力资源富集,2014年底,已汇聚两院院士5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3名,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和海外专家1000多名。创新创业平台密集,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69所,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1000余家,国家级孵化器、加速器载体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科技金融体系完善,成立了科技支行、创投基金、天使基金、人才基金等服务平台。科技合作交流活跃,建成欧洲工业园、西班牙工业园、德国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对外合作基地,举办了八届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世界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碳/碳复合刹车材料等多项世界和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长株潭已经成为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科研院所转制成为全国亮点,内生培育出中联重科、南车时代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长株潭72家科研院所已有39家转制为企业,近五年取得应用类科技成果3850项、转化成果2690项、制定国家标准150个,成为全省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重要力量。产学研结合模式全国领先,以产业技术链为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建立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成南方宇航非航产业园、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探索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长株潭已经成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引领区。两型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三市实施原创性改革106项,启动产业转型升级、排污权交易等重点改革,出台长株潭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准入标准,探索建立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清洁低碳技术广泛推广,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00多个,取得重大关键技术成果100多项,重点推广重金属污染治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十大清洁低碳技术。

长株潭已经成为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先导区。一体化加速协同创新步伐,长株潭已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实现“交通同网、能源同体、电话同号、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生态同建、污染同治”,构筑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初步基础。知识产权协同共建保护创新活力,长株潭三市相继进入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截止2014年底,三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4472件和102477件,占全省的58.92 %和60.99%。

示范区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坚定不移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大协同创新格局,坚定不移地弘扬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二)形势与机遇

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内经济转型和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示范区创新和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金融危机后,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日益明晰,全球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商业模式融合更加紧密,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与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不同的是,在此次科技产业革命的许多新兴领域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难得。示范区在电子信息、地理信息、新材料、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生物健康、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应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为国家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新常态的新引擎。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作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高地,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

“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为湖南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作出了湖南要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所赋予湖南的新的区位价值和优势,这将有利于湖南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对接西部大市场,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要素、市场有效对接和高效配置。示范区作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要加快引领示范全省创新、开放发展,放大湖南“一带一部”融合效应,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综合来看,示范区作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把握宏观战略环境和趋势,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以更具创新的气魄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更大的决心与勇气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探索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示范。

......